范波同志任山东省委常委

但一元不是离开万物而独存,譬如大海水不是离开众沤而独存。

五四提出的科学、民主两大口号虽是从西方学来的,但在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启蒙意义。在中国则是从家族伦理走出来,去寻找人的价值,结果走向扩大了的社会群体。

范波同志任山东省委常委

它提倡民主精神,反对封建专制。* 原载台湾《国文天地》第48期专题海峡两岸论五四,1989年5月版,第22‒23页。五四新文化运动与西方启蒙运动是否有相似之处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其彻底的批判精神,否定和摧毁中国的封建文化,提倡先进的资本主义文化,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的启蒙运动,从这个意义上说,它同西方的启蒙运动有相似之处。当时的知识分子富有很强的历史危机和社会责任感,却缺乏明确的个体意识和法治、人权观念。同西方相比,五四新文化运动既是迟到的,又是不成熟的。

一般地说,五四并没有把孔子、儒家和新儒家(理学)加以区别,也没有进行客观的历史分析。另方面,又把批判儒家看作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手段,认为儒家就是造成国家民族危亡的根源,不批判儒家、打倒偶像,就不能实现救亡图存的民族任务。这里,特别指出如下几点。

看来人之生,便自是如此,不待作为,……既自会如此,便活泼泼地,便是仁。人之所以为学,心与理而已。五 乐是情感体验,是从美的意义上说明天人合一的。[21]《论语集注》卷2《里仁》。

[27] 天地生物而人所得之心,便是仁,不忍人之心便是仁之所发。人之始生,得于天也,既生此人,则天又在人矣。

范波同志任山东省委常委

因此,他又提出思诚和诚明两进之学。心便是理,理便是心,心理完全合一了,只有这时,才能作万物的主宰。四 如果说,诚是从真的意义上说明天人合一境界,那么,仁便是从善的意义上说明这种境界的。故其动静之际,从容如此,而且达到胸次悠然,直与天地万物上下同流,各得其所之妙,隐然自见于言外。

这里所谓合一,不仅是认知之心合于客观之理,而且是心本身内在地具有理这一普遍原则。[9] 这就清楚地说明,理学的根本问题在于解决心与理的关系问题。朱熹严格按心理合一的观点解释诚,并以真实无妄定义诚,从宇宙论上确立了诚的本体地位。要真正实现出来,还要排除气禀物欲之私,实现真正的自觉,即自觉其与理为一。

一切审美体验,必须从这一原则出发,才能得到美的感受,进入美的境界。人和自然界形成一个有机系统,展开为主客体的对应关系。

范波同志任山东省委常委

所谓成己,归根到底,是指自我超越的本体认识或体认而言,以其直实而无妄,故谓之诚,这是同佛教境界说的主要区别,表现了儒家哲学的特点。理之全体虽具于心,但事事物物亦各有其理。

但好之者又不如乐之者,乐之者则是好之已极,心理合一,由认知进入体验,体会到凡天地万物之理,皆具足于吾身,则乐莫大焉[38]。这正是实践理性的问题,而不是认知理性的问题。如果没有人,没有心,所谓不诚无物就失去了意义。他之所以提出心本体说,正是为了论证心与理的合一,只是中间经过性这个核心范畴,把心和理联系起来。一方面,人不能离天存在,人之生,得于天也。但在他看来,只有一心之中,天理流行,无一毫人欲之私,才是乐的境地。

因为人之本心,其体廓然,亦无限量[18],真所谓万化之本原,一心之妙用,神圣之能事,学问之极功[19]。但在他看来,心之所以能有如此作用,正是由于达到了诚的境界,即与自然界的真实无妄之理合而为一了。

知觉虽属作用,但仁的自觉实现,正需要靠知觉作用。[28] 天地生物之心也就是生意,生意也是就人来说,其实,天只有一个生理,这生理就是天地生物之心,它是物之所以生者,但又在所生之物上体现,人也是天地所生之物,故人心便是天地生物之心。

所以孟子说,四端犹四体,缺一不可。三 天人合一和心理合一,都是从全体或整体上说明人所达到的最高的精神境界,这是真、善、美的合一。

只有这样,才能展开为主客体关系。因此,他认为曾点之乐虽达到了很高的境地,但由于缺乏学的积累和体认功夫,只是偶尔谈到,缺乏深厚基础,甚至有点近于庄子。这是因为,朱熹所说的心与理的关系,就其本来意义而言,根本上就不是认识论问题,而是本体论问题。但是,当其实现之后,便上下体用一以贯之,皆是仁了。

[37] 在朱熹看来,从万物中感受到的快乐,还只是一种美感经验,只有进入超验的本体境界,这才是真正的乐,即所谓物我两忘之地,智仁独得之天。[26] 诚作为在我之理,就其本然而言,实而无伪,但就具体实现而言,则未必无伪,要复其本然之实,则必须从思诚开始。

[34] 以觉为仁,就是以知觉作用为仁,这等于否定了仁的形而上的超越性,因此,他主张以觉知仁而反对以觉为仁。其中,诚是基础,仁是核心,乐是目的,三者结合起来,就是朱熹天人合一论的真实内容。

人若无此四者,便不足为人矣。故人之心一有不实,则虽有所为,亦如无有,而君子必以诚为贵也。

但是如果从形而下说,只有除去形气之蔽,才能体用一贯,心理合一。曾点之志,虽然如凤凰翔于千仞之上,超妙而高远,但如果都不就事上学,只要便如曾点样快活,将来却恐狂了人去也。彼见得心空而无理,此见得心虽空而万理咸备也。它作为内在的道德原则,既是主观的,又是客观的,是二者的合一。

这也是朱熹对仁所作的重要解释。这里所谓体验,完全是道德意识的自我体验。

因为天下之物,皆实理之所为,故必得是理,然后有是物,所得之理既尽,则是物亦尽而无有矣。全德是说仁包四德,代表人性的全体。

[36]《论语集注》卷6《先进第十六》。其所以如此,是由于朱熹把自然界的所谓生理和人的性理完全合一了。

相关推荐